![]()
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避免某些含有添加糖的食物,例如成分表中含有白糖和蔗糖的食物。有些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健康地享受美味,但殊不知,他们一不小心又走进了另一个陷阱,那就是成分表中含有“果葡糖浆”的食品。我们平时喝的碳酸饮料和吃的糖果、巧克力、蛋糕、饼干、面包等食品中都可以看到果葡糖浆的影子,但很多人却忽略了隐藏的“健康杀手”。那么食用过多果葡糖浆有哪些潜在危险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它的使用呢? 01 什么是“果葡糖浆”?果葡糖浆,又称高果糖浆或异构糖浆,是以淀粉或淀粉为原料,经水解、异构化、精制、浓缩而制成的一种淀粉糖产品,其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化和其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果葡糖浆是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混合糖浆。果葡糖浆中,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可以灵活控制。果糖比例越高,糖浆就越甜。按果糖含量大致分为四类:42型(F42)是指糖浆含果糖42%,葡萄糖58%; 55型(F55)是指糖浆含有55%果糖和45%葡萄糖; 60型(F60)是指糖浆含有60%果糖和40%葡萄糖; 90型(F90)是指糖浆含有90%果糖和10%葡萄糖。我们平时喝的可口可乐糖浆是60型。另外,90型果葡糖浆因果糖含量高、甜度过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早在1960年,美国就开始使用果葡糖浆作为甜味剂。到1985年,果葡糖浆占总添加糖的35%,成为软饮料和其他糖中的主要甜味剂饮料,如苏打水、冰茶和果汁。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果葡糖浆产量稳步增长。 2021年,我国果葡糖浆产量将达到685万吨。果葡糖浆之所以在食品生产领域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无色无味,常温下具有良好的液体性,使用方便,溶解度高,保湿性能优异,渗透压高,发酵性能好,在40℃以下具有冷甜特性。食品中添加果葡糖浆除了提供甜味外,还可以给产品带来更好的风味、色泽或质感, 可以提高稳定性并延长保质期。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果葡糖浆从众多“糖”中脱颖而出,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 02 小心过量使用果葡糖浆。虽然添加果葡糖浆会让一些食物变得更美味,但普通的果葡糖浆食用含有果糖浆的食物也是有害的。 01 增加肥胖风险。肥胖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飙升至 50%,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接近 20%。控制肥胖刻不容缓。含有果糖浆的饮料可能是逐渐肥胖的驱动力之一。毕竟含果葡糖浆的饮料好喝,热量高,饱腹感弱。一口气可以喝一大瓶。如果经常服用而不控制饮食或增加运动,体重自然会增加。简而言之,与葡萄糖相比,果糖对能量调节系统的不同影响可能导致长期食用高果糖饮食期间热量摄入增加,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 02 增加脂肪肝的风险。果葡糖浆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葡萄糖可以e 被身体组织和器官用作能量来源。然而,大多数果糖摄入后在肝脏中代谢。摄入过多的果糖会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至少喝一种含有果糖糖浆的饮料的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比不喝这种饮料的人高 55%。大量研究证据还表明,食用果葡糖浆不仅会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风险,还会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风险。 03 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果糖和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不同。我们通常将葡萄糖的GI值定为100。果糖必须转化为葡萄糖才能引起血糖升高。由于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只能转化一小部分果糖,因此果糖的GI值为19~23。也就是说,果糖在体内的代谢对血糖影响不大,含果糖较高的果葡糖浆也不会对血糖产生大的影响。但问题是,过量摄入果糖是肝脏脂肪堆积的主要原因,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04 血脂异常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摄入高果糖会增加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 05 增加痛风风险 目前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果糖在肝脏中的代谢通过增加ATP分解为AMP(尿酸前体)来诱导尿酸的产生,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自1967年引入果葡糖浆以来,美国的果糖消费量显着增加,果葡糖浆的消费量恰逢其时。美国痛风患病率增加。 06 损害牙齿 至于吃“糖”引起的龋齿问题,果葡糖浆也不例外。动物实验表明,蔗糖和果葡糖浆都会引起龋齿。果糖浆中的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单糖分子量小,水溶性高。它们很容易渗透牙菌斑,并可直接被致龋菌利用产生酸,导致牙齿脱矿。 03 尝试一下,避免过度使用。目前,果葡糖浆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例如,我们吃的蛋糕、奶茶、冰淇淋、雪糕、果脯、蜜饯、果酱、夹心饼干、面包、含糖饮料、酒类等都可能含有果葡糖浆。要判断是否含有果葡糖浆,更可靠的方法是直接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如果有“果葡糖浆”这个词,就少吃或者不吃不要吃它。尤其是如果果葡糖浆在成分表中列得比较靠前,说明含量较高,应谨慎选择。含有果葡糖浆的食物虽然香甜可口,但经常吃会悄悄成为你的“健康杀手”,让你体重增加、损害肝脏、破坏血糖、升高尿酸,甚至可能损害牙齿。购买食物时,一定要阅读成分表。偶尔吃一下还好,经常吃的话效果就不好了。不要为了这口“甜”而丢掉自己的健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