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三场发布会,AI大战蔓延整个手机圈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9 09:30
与两年前相比,手机厂商很少大力投入大参数的基础机型,而是更加注重端侧多模机型。文字|你是周编辑 拥有数亿用户的手机厂商一直是探索AI终端的先行者。不久前,Vivo、OPPO、荣耀都在新手机发布前召开了开发者大会。 AI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各家手机厂商也借此机会展示了对AI技术的新理解,以及对模型能力应用的重视。令外界好奇的是,作为用户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智能设备,国产手机的AI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有哪些应用场景?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两年前,01ai手机进入端侧多模态时代。手机AI应用聚焦文本处理诸如多轮对话、摘要生成、副本延续等应用,并且依赖于云端边缘的大规模模型的处理。今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多模态端侧模型的出现,大量与图像、语音处理相关的场景得以实现。 vivo展示了卡片识别、文件名自动填写、端到端UI代理等18个与端到端智能相关的应用,可以用一句话创建备忘录,也可以用一句话写出一份详细的钱包账单。与过去给你敲闹钟相比,这些任务的交互逻辑更加复杂,需要识别意图和独立规划能力。 OPPO重点展示了屏幕一键查询、点击闪存等功能。一键屏幕查询依赖大型多模态车型。 AI不仅可以实时理解屏幕内容,还可以让用户指向真实场景进行语音对话。点击闪存即可自动检索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排序。比如,当你通过微信支付购买东西时,手机会自动将消费记录在账单上,无需手动操作,也可以通过扫描拒绝的信息来完成账单录入,食物码等信息可以以小卡的形式实时记住在手机上。荣耀透露,手机可自动执行3000多种场景,聚焦衣食住行,解决用户频繁跨应用通话的问题。例如,点击“价格比较”不仅可以帮助您比较价格、将产品添加到购物车,还可以帮助您领取优惠券;比如一键打车,AI可以直接语音呼叫打车软件。过去,它以前需要频繁切换应用程序,但现在通过AI,只需一个命令即可完成。 “从流行的大型模型和智能产品来看,该技术有潜力理解物理世界或加速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荣耀Magicos AI产品部总经理张冲表示,客观地讲,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数字世界包括自然数据和劳动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进行更好的微调模型,了解当前情况下用户的需求。不过,在一位手机技术专家AI看来,“AI技术的发展与用户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用户使用AI最频繁的场景是图像处理,但这一代最先成熟的技术是语言模型。” “人们预测,今河的成熟度很大概率会很高明年。手机厂商大机型纷纷向机型终端侧付费,加快大机型在手机上的落地。与此同时,vivo还发布了3B多模态推理大模型Bluelm-2.5-3b。技能和多语言技能。模型,带来更高的认可度。解决复杂问题 助理通常需要执行各种任务。各厂商各自的最新版本各不相同,至少落后时代3到6个月。 》上述人士表示,云厂商内部有两类人:卖云的人和开发模型的人。云厂商将自己内部的能力打包成产品来销售,但该模式的厂商们也担心,手机厂商根据自己的数据进行优化后,结果会比他们的更好。 “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想带他,而是他不想把它交给不过,相比两年前,手机厂商很少在大参数的基础机型上投入巨资,更多地关注端侧多模态模型。数智前沿一位手机AI专家表示,云端模型通过MOE架构实现了大幅压缩,但终端侧受限于芯片性能,可以做到2B-5B,相当于2019年32-70B的模型。 2023年,如果模型厂商的目标是追求智能化的上限,那么终端厂商就会将模型进行压缩,放到终端中。 “我们不训练 0 到 1 的基本模型。 “小规模的客户端模型实际上是云端大规模模型的升华。”“云能力相对容易建立。”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周说,“真正困难的是客户端能力。”周周透露,vivo生产了13B和7B客户端模型。去年发现只有7B是普遍可用的。但7B客户端模型的实现效果并不完美。占用内存太大,需要4GB左右的存储空间。过去一年,vivo更加聚焦3B客户端多模态模式。现在3B客户端模型的汇总能力可以达到大型云端模型能力的97%-98%,已经“够用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厂商不会再生产大参数机型,只是会产生一些能力上的差异。 “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被大多数厂商解决了,我会选择与他们合作。”数字智能前线一位技术专家表示,比如手机厂商将不再热衷于纯粹增长世界知识的模型,而是将重点放在理解手机上的多维数据,追求个人智能。因此,即使移动电话从目前各厂商采用的端云协同解决方案来看,不难知道核心还是在于设备模型的优化。一方面,每次调用大型云端模型的API都需要成本,往返的延迟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用户对隐私的担忧限制了云端大数据模型的使用。除了需要更高性能的芯片和存储空间之外,大端侧模型几乎不会增加其他成本,本地处理带来了更高的隐私和安全性。这些功能对于在手机中实现大型端侧模型至关重要。 AI的爆发给手机厂商带来了一些甜蜜的问题。手机厂商拥有大量用户,频繁调用云模型服务会产生不小的成本。一位手机AI专家表示,数字智能前线采用ASR模式l 手机转录和翻译费用每小时高达2元的云费用这些费用必须由硬件制造商承担。事实上,对于市场上的AI应用,除了一些大厂的对话产品外,很多专业工具都是需要收费的,比如PPT生成、深度研究报告等,并且已经开始探索收费模式。而且,有业内人士感叹,云厂商不愿意投入终端机型,“因为他们卖的mA服务更多”,更多地依赖手机厂商主动解决终端机型的问题。但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热门的AI应用,AI用户的认知还很有限,芯片厂商也纷纷展示了一款高智能、看得见的手机。”前述人士表示,目前,高通骁龙和天玑最新旗舰的AI算力维度开始了。这意味着互联网厂商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AI技术从此走向成熟。 “随着单智能体正在走向多智能体合作,除了智能应用的发布,手机厂商也在积极构建智能智能体生态。例如,vivo提炼了通用系统级智能体的高频可复用能力,包括屏幕感知、任务规划等。通过智能体开发平台,帮助生态合作伙伴开发丰富的智能智能体,用于测试业务场景的MCP架构,目前已经开放了系统下80%以上的高频场景,并且还接入了超过4000家生态MCP及代理商生态 手机厂商生态中的智能服务 蓝心小V的健康场景流量份额较上线前提升了3倍。今年至今的轧花。但对于大多数应用开发者来说,智能代理生态背后的问题涉及流量分配和数据权限。很多APP厂商担心,如果系统级代理直接服务最终用户,APP的价值会受到影响。此外,当前用户数据由每个应用程序本身控制。是否通过系统的智能层面来进行,用户数据是否需要共享也是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目前业界普遍的做法是构建一个大型的GUI模型。这是一个更微妙的解决方案。本质上,代理之间不存在直接交互。而是将手机界面的操作替换为AI而不是人类。在幕后,用户仍然需要登录个人账户,主节点需要用户确认。手机座席只扮演用户的角色。围绕vivo的态度代表了很多手机人的看法制造商。 “第一是愿意和我们联手的人坐下来一起讨论。第二是AI时代已经到来,是否需要在世界上有新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交给时间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服务热线
400-123-4567